首页>新闻中心>集团要闻
返回上一级
向“新”而动,聚“力”前行——沈鼓集团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纪实
2024-04-01

初秋的东北大地天高气爽、一派生机。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从此,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经济大洋中强劲涌动的“新浪潮”,引领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加速迈向未来。沈鼓集团,这个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正在加快新模式、新赛道、新动能培育,实现生产力蝶变跃升。在这个春天,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科研新模式加速升级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

在2023年12月召开的沈鼓集团的第三次党代会上,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CEO戴继双提出:“要将沈鼓打造成为重大技术装备科技创新策源地。”放眼全球能源化工核心动设备行业,沈鼓集团在基础理论研究、单元技术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方面,已经处于世界同行业第一梯队。拥有2000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600项核心关键技术,1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实现200项重大装备国产化攻关并100%成功。

沈鼓集团完成了核心技术从跟跑到并跑,正在向领跑迈进。现在,沈鼓已将科技创新的方向瞄准了数字化赋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催生创新底层逻辑深刻变革,推动科研模式加速升级。

在沈鼓集团的研发设计部门,数字化设计与敏捷设计已初具规模。通过多年持续研发,实现了压缩机组三维快速设计、整机自动装配和图纸自动生成,极大提高设计效率50%以上;应用机器学习技术,完成了离心压缩机模型级性能预测程序的开发,为模型级性能快速预测提供技术手段,缩短模型级开发周期30%以上。

对于风洞装置,马赫数调节能力及精度是风洞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沈鼓在研发世界最大的连续式跨声速风洞主驱压缩机的同时,还自主开发了风洞性能预测软件,将风洞装置试验马赫数的调试时间缩短了50%。

此外,沈鼓还完成了防喘振回路与带压启动的模型建立和评估方法,在乙烯、空分、海上平台等项目中得到了应用验证;建立了多段多驱动压缩机组自动加载数学模型,完成了自动加载数字孪生仿真计算,开发了一键启停软件包,在长输管线和空气储能等项目得到成功应用,极大提升了机组智能化水平。

现在,沈鼓聚焦客户需求,正在开展透平机械设计—制造—运维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技术研发,这项技术将使沈鼓具备对压缩机关键部件的数字化映射、运行监测、故障诊断、寿命预测等全面感知管控能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建立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市场应用,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沈鼓在升级科研模式的同时,还积极开展联合创新,构建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借助“外脑”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展开沈鼓的产学研合作地图,一个以沈阳为中心,辐射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五家国内知名学府的“两站四院五中心”的产学研联合体系正在高效运转。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整合优质智力资源,10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百余台科学仪器实现共享,五年来累计完成100余项重大科研任务,研发投入近1亿元。沈鼓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创共同体”正在加快升级为“创新有机体”。

要做全球能源化工动力装备的领跑者,沈鼓将创新的目光投向世界。万里之外的德国,沈鼓欧洲研究院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用全球智力资源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向无人领航的技术深空探索,向颠覆性未来技术挺进,一个世界级创新矩阵呼之欲出。

产业新赛道持续布局

新质生产力,其核心要义是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沈鼓集团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全力进军海洋装备、氢能、储能等全新产业,以“硬科技”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

2023年2月,沈鼓集团研制的我国首台套9兆瓦级大型海上平台压缩机在某海域海上平台一次投运成功。使我国一举摆脱对进口压缩机组的依赖,填补了海上油气平台用压缩机的国产化空白。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想要开采这些海洋石油天然气,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出海。深水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区。国际上普遍将水深超过1500米的海域定义为“超深水”,这里分布的油气,大多处于“望得见、够不着”的状态,水深的量变,带来的是开发难度的质变。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将海洋装备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海上油气平台用大型离心压缩机是海上油气开采的关键装备,不仅要实现压缩机组撬装化、集成化,还要求适应台风、腐蚀等恶劣海上环境并满足长周期平稳运行。长期以来,同类型机组均采用进口品牌,因此国外厂商在技术、价格、备件和运维等方面形成垄断,导致中国海上平台离心压缩机组在采购、运维等诸多环节长期受制于国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卡脖子”产品。

用自己的装备,开发自己的能源,这个朴素的愿望让沈鼓人勇敢地立上潮头。针对海洋工程特点,沈鼓对压缩机组设计的集约化、结构设计适应性、系统整体的稳定性以及防腐蚀、防台风等问题进行研究,深入评估沈鼓压缩机产品海上运行的可行性,充分利用前期科研攻关成果,聚焦海上平台压缩机组适应性分析、系统成套设计解决方案、整机成概设计及压缩机高可靠性结构设计等技术关键点,开展积极的技术攻关和严格的质量管控,终于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套9兆瓦级大型海上平台压缩机。

同样的新产业新赛道还在沈鼓蓬勃发展着。2023年,沈鼓集团成立了新能源事业部,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氢能装备开发。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被称为“绿色石油”,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氢能作为未来能源予以前瞻部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

目前,沈鼓瞄准制氢、氢储运、氢液化、氢应用等全链条开展技术储备和装备研发,制氢压缩机、大型氢液化装置用氢压机、氢燃料电池空压机等一批氢能新产品相继完成开发,投放市场,在氢能这个新兴赛道上,沈鼓正在加速前行。

此外,沈鼓还开发出高压空气储能压缩机,并相继中标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全球最大的液化空气储能项目等多个储能示范工程。从海拔3000米的青海格尔木到江苏金坛地下1200米的深地盐穴,沈鼓储能压缩机在多个压缩空气储能工程中平稳运转,助力实现电网“削峰填谷”,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数字新动能强劲迸发

新动能、新赛道是新质生产力,新模式、新业态是新质生产力,除旧布新、革故鼎新也是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一锤定音:“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运用现代工业化思维和智能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回避的主要任务之一。

走进沈鼓集团转子车间,一辆辆吊车移动,轻松搬运着以吨为重量单位的铸件,工人们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加工精密零件。墙上的电子屏幕实时滚动着各种数据,清晰记录着每条生产线的生产进度、关键件完成率……


在沈鼓,已经完成了全部核心车间的数字化改造升级。建设了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生产运营管控和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建设了设备联网与数据采集系统(DNC/MDC),实现数控NC程序的网络化管理和传输、生产设备联网和设备状态数据自动化采集,基于大数据进行设备故障分析和OEE综合效能分析。建设了设备维修管理系统(EAM),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维修维护作业管理。通过以上信息系统的部署和整合,实现了对企业人、机、料、法、环全方位线上管控,极大提升了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和智能制造水平。

通过数字化车间建设,沈鼓实现叶轮等核心零部件加工效率提升28.2%;每年节约190余万张图纸投放,实现绿色低碳和降本增效;生产设备网络化接入实现设备效率透明化,推动核心瓶颈设备的综合效率提升超16%。


“数字化车间”为生产运营增效,“沈鼓云”为产品服务提质。步入沈鼓集团沈鼓云远程监测及故障诊断服务中心,一块大屏幕上闪动着密密麻麻的小点。点开一个,就可以看到一组设备的运行情况。沈鼓集团生产的大型机组、设备在多个省份投用,集团推出数字服务平台,目前已联网全国多地各类大型机组4000余台,线上服务用户387家,可提供机组预知性维修和诊断服务,有效保障了用户的机组安全和经济利益。

以组织变革提升   生产要素组合协同效率

新质生产力大潮奔涌,沈鼓必将勇立潮头。这是自身发展使然,更是使命担当所在。

当我们拉开时间轴,从更加宽广的历史尺度看,沈鼓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正在于不断求新求变推动生产力发展。

从上世纪70年代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透平压缩机技术,购买中国大陆第一台IBM大型计算机,到几十年如一日地砸下真金白银投入技术研发,实现重大技术装备井喷式爆发……锲而不舍地进行前瞻性布局,让一代代沈鼓的领导者始终有强劲动能接棒前行,也让沈鼓牢牢抓住了中国能源化工产业现代化的所有机遇。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沈鼓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也在于坚持改革,让各类要素充分流动从而释放出更大生产力。

上世纪90年代的市场经济大潮席卷而来,沈鼓在辽沈地区率先完成“工厂制”到“公司制”的转变,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沈鼓再一次突入深水区,全面完成三项制度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为国有企业混改提供了沈鼓样本。进入新世纪之初,战略重组后的沈鼓产值不过13亿元,2023年沈鼓实现产值超过140亿,20年增长11倍,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让沈鼓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现在,沈鼓正在谋划更深层次的人才、科研、资源要素配置等领域改革,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面对国家谋划的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沈鼓皆可大有作为。锚定这些目标,不仅将推动沈鼓发展有力前行,也将为中国能源化工产业贡献更多沈鼓智慧。

沈鼓,一个永不停歇、永不止步的企业,又一次迎来产业报国的历史机遇——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奋勇争先,为建设制造强国勇当尖兵!

关注沈鼓集团
获得更多资讯
© 2000-2023 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辽ICP备16015945号-1 辽公网安备 21019402000164号
互联网合作媒体-思勤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