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集团要闻
返回上一级
【媒体聚焦】“老”沈鼓的智造“新”密码
2022-05-16

5月10日,由辽宁日报社主管、主办的“今日辽宁”公众号,刊登了题为《智造辽宁蝶变记|“老”沈鼓的智造“新”密码》文章,文中详细报道了沈鼓集团持续创新、自我更新的能力,“老”沈鼓不断“新生”产品,打造国际企业集团的步伐稳健有力——


“老”沈鼓的智造“新”密码

文/李文慧


20 多米高的厂房内,龙门吊车勾着巨型部件往来穿梭;巨大的五轴数控机床箱体内发出切削金属的吱吱声;操作员不时查看显示器上的各项参数……刚一开年,沈鼓集团内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走过 70 载的沈鼓,是沈阳装备制造业的代表。近年来,在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千万吨级炼油压缩机、大型长输管线电驱压缩机等领域,沈鼓实现了核心设备国产化突破,并曾创造数十项业内。沈鼓获誉“砝码”,被称作“没有备份的企业”,在工业版图中不可替代。

沈鼓集团,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战略型、领军型企业,把发展主动权、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打造“大国重器”。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变,沈鼓集团借势数字化转型大趋势,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沈鼓集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赋能增效为抓手,通过持续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转变、全面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产品和服务智能化水平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加快新技术动能持续转换。

“老”不是落后的标签,而是支撑振兴的坚实根基。“老”沈鼓正在用它的“新”密码——坚持创新驱动,在国内国际赛道上一路领跑……

常年保持销售额 6% 左右的科研投入

创新驱动是沈鼓集团成功的法宝。依靠创新,沈鼓集团技术能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依靠创新,沈鼓集团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近年来,沈鼓集团构建了科学、高效的科技研发体系。沈鼓常年保持销售额 6% 左右的科研投入,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在西安交大、大连理工、东北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设立研究分院和技术分中心,建立起“两站四院五中心”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开展单元技术攻关,同时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持续为企业发展和市场开拓贡献力量。

人才是支撑企业发展的最宝贵力量。沈鼓集团始终坚持发展是要务、人才是资源、创新是动力。沈鼓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截至 2021 年底,沈鼓集团有科技人员1358人,占员工总数26%左右。其中,博士、硕士 317 人,占比 23.3%;教授级工程师 30 人,占比 2.20%;工程师 335 人,占比 24.7%。近5 年从海内外高校和知名企业引进技术和管理高端人才 110 人,使企业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同时,沈鼓集团还建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助力人才培养。建立了专家型人才管理体系,选聘 1 名透平压缩机技术首席专家和 3 名专业领域专家。

技术创新让重大产品井喷式爆发

“在石化等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有沈鼓在,价格就会归于合理。沈鼓因此有了‘砝码’的别名。”沈鼓集团副总工程师、集团研究院院长杨树华这样说。

沈鼓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力量,建设了 10 万千瓦试验台,AP1000、CAP1400 核主泵试验台等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使沈鼓的研发试验能力达到世界水平。在关键技术和单元技术领域,沈鼓开发了120 个模型级,轻介质、重介质模型级范围提高 5%-10%,效率提升 3%,保障了离心压缩机整体效率指标提高3%-5%;使长输管线压缩机、乙烯压缩机、重整循环氢和氢增压压缩机性能指标与国际知名企业GE、西门子、三菱和埃利奥特处于同一水平。气动技术,共完成科研项目 36 项,另外完成 FL62、FLNG、空气储能等重大专项的子课题20项。软件开发方面,完成程序300的持续升级;水力技术,开发核电、火电、石化、军工领域关键水力模型共 32 套,显著提升了相关产品的竞争力。

有了强有力的技术创新作为支撑,沈鼓集团一系列重大产品实现井喷式爆发,在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中树起新的里程碑:完成了国内首台套 10 万等级空分压缩机组开发;完成了140万吨/年乙烯压缩机、满足单线 2000 万吨 / 年炼油装置用380 万吨 / 年重整循环氢压缩机组、400 万吨 / 年蜡油加氢裂化装置用压缩机组、500 万吨 / 年循环氢压缩机组的研制,完成了我国首套 150 吨活塞力往复式压缩机研制;完成了 2.4米风洞装置用压缩机、CAP1400 核主泵、CFR600 示范堆工程项目主循环钠泵、1000MW 火电机组全容量锅炉给水泵、分布式能源控制系统等一大批重大新产品的开发,有力捍卫了我国压缩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自主、可控。

沈鼓集团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助力“3060”计划,将提升产品能效,实现节能减排、满足我国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对重大装备的需求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为能源与化工领域提供低碳、绿色、高效、环保的动力装备,研制成功 60MW 储能压缩机、二氧化碳捕集领域组装式二氧化碳压缩机等一批环保节碳装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拥有了核心技术,沈鼓集团逐步拓展新市场:成功签约某公司油田海上平台项目,打通了海工市场离心压缩机的整个招投标流程;实现煤层气管道用压缩机订单零的突破,成功开拓天然气领域新市场;石化泵产品与垃圾焚烧市场行业龙头光大集团实现合作,实现进军环保市场目标 ;顺利打开新能源领域市场,实现广州市第五资源热力电厂垃圾焚烧、漳浦县垃圾焚烧电厂等垃圾发电高温泵订单突破。

2021 年,沈鼓共完成新产品开发 330 种 /482 台, 完成科研项目147 项。其中,新一代“6+1”空分压缩机样机整体性能达国际水平、国产首台 120 万吨 / 年和 140 万吨 / 年乙烯“三机”相继出厂,国内首套 17MPa 储气库用离心压缩机在用户现场顺利投运……2021 年,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 8.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1.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近 1 倍,产品订货同比增长9.5%; 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 47.4%,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 14.2%。

处处可见“智能化”“数字化”元素

在沈鼓集团客服中心指挥大厅,大屏幕上各种颜色的小点点不时闪动。这是企业自主研发的“沈鼓云”平台。客服中心技术管理室主任赵铮告诉记者,这个平台能监测国内沈鼓设备的运行情况,通过平台来查询解决问题或获取沈鼓的服务。

近年来,以大数据、5G 通讯为代表的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蓬勃兴起,深刻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经营模式和产业模式。沈鼓敏锐地捕捉到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带来的巨大变革,在行业内率先开展数字化转型。

如今,走进沈鼓,处处可见“智能化”“数字化”元素。沈鼓积极推进产品创新数字化、生产制造智能化、运营管理信息化、用户服务敏捷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运营管理和创新发展的方式模式。通过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推动,沈鼓集团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沈鼓集团结合“智能制造2025”战略,启动了“数字化车间”项目建设,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的深度融合,重点围绕流程化、无纸化、移动化、网络化几个方面在转子车间的数字化试点建设,并取得较好应用效果。

截至 2020 年,沈鼓企业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在转子车间试点建立生产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生产管理过程的无纸化、数控加工程序的网络化、设备联网和大数据采集应用、车间数据的透明化和可视化;ERP 运行质量不断改善。CRM 二期、云服务二期等项目稳步推进,营销服务一体化体系日趋完善,5G 通讯网络在厂区内全面开通,集团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拥有持续创新、自我更新的能力,“老”沈鼓不断“新生”产品,打造国际企业集团的步伐稳健而有力!

关注沈鼓集团
获得更多资讯
© 2000-2023 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辽ICP备16015945号-1 辽公网安备 21019402000164号
互联网合作媒体-思勤传媒